找到相关内容378篇,用时4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天台圆融哲学的功用性

    和合,此和可尊可重也。   第十,三轨类通三德。果德圆满乃是佛教最究竟的意义,大涅槃所具之三种德相法身、般若、解脱所表达的乃是常住湛然之法性实相常、乐、我、净的本色。真性轨即法身,代表实相理性具足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41169907.html
  • 湛然“无情有性”思想中的“真如”概念

    彼遮那果德身心依正,自他互融,互入齐等。我及众生皆有此性,故名佛性。”(T46.784A )  这法身佛性,含摄色、心,依、正一切诸法,同时由于三身互具,彼此相即不离,因此有法佛性者,即有报佛性,也会有...

    郭朝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5370099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止观入门

    寂灭相虽可名为空,“净心”的果德大用─常乐 我净毕竟不可说为空。  譬如“菩萨清凉月,常游毕竟空”,说菩萨 心如虚空,而菩萨不论你用何种名相来形容,仍旧有菩萨的功德施设 ,不可变异,在这一方面应该不空的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570239.html
  • 《宝性论》及相关论典论佛性与信

    智境一如的瑜伽实践就含有如来果德的分分至得,《佛性论》以此将“智境一如”的瑜伽学含摄入于如来藏说,“一切众生是如来藏。言如者,有二义,一如如智,二如如境,并不倒故,名如如。言来者,约从自性来,来至至得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4270581.html
  • 《维摩诘经.入不二法门品》论析--以水平诠释架构为论述依据

    无知无象,乃有应照万品殊形的果德;因此溯源反本而论,“借座灯王、请饭香土、手接大千、室包乾象”等不思议之迹,皆源于不思议之本的“不二”,故曰:“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。” 隋吉藏也说:“维摩诘不思议解脱本者...

    许宗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471151.html
  • 《法华经》导读

    上显现。这种果德实际上是每个众生心里本来都有、都具备的。所以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是非常有意思的,他是有一种观照、呼唤、响应,呼唤他就响应,然后恒常在观照中,一呼唤就响应。呼唤和响应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?这...

    明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03771663.html
  • 法藏 《大乘起信论义记》及元晓与见登的相关述记

    则是站在果位果德的立场来论述如来藏三义,本文在此一如来藏说与唯识思想的交涉的思想史反省中指出: ?大乘起信论? 的一心开二门是一种对于两种如来藏三义思想模型的融合,而因此有其思想史上的特殊意义,因此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974845.html
  • 观世音菩萨——圣严法师

    佛陀以全法界──横遍十方、竖穷三际为理体,观音菩萨虽现菩萨身,但在密教的经中,已把观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合而为一,认为观音是弥陀的因相,弥陀是观音的果德,所以修持弥陀净土法门的人,念观音菩萨圣号,与念弥陀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0676350.html
  • 晚唐观音法门的开展——以敦煌莫高窟 161窟为中心的探讨

    无论从因行或果德来论此窟图像,都具有深刻的连结性。   从密乘的解行特色来看,行者还是要立足在华严重重无尽的法界缘起中,来完成对般若真实义的印证,这才使得主尊与行者之间损忘销融,因无形而无所不作。...忍,堪称为真入菩萨行者。无论从因行或果德来论此窟图像,都具有深刻的连结性。 以下再接著讨论本窟图像的体用关系。   ? 敦煌莫高窟第 161 窟的体用观   (一) 、 中心佛坛主尊与窟中...

    郭祐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5479251.html
  • 达摩祖师禅法十种

      又涅盘经云: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无明覆故,不得解脱。』佛性者,即觉性也。但自觉觉他,觉知明了,则名解脱。故知一切诸善,以觉为根;因其觉根;遂能显现诸功德树。涅盘之果德,因此而成。如是观心,可名为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60082176.html